2025-04-19来源:新华网 |
春意盎然的四月,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,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与航空航天产业正实现跨越式发展。从灵活舞动的机械臂到翱翔蓝天的无人机,从深海燃气轮机到万米高空的卫星,一幅“智造强市”的立体图景清晰呈现。多家标杆企业的蓬勃成长,彰显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科技赋能产业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。 智能装备迭代:工厂与交通的“智变密码” 在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滨江智能工厂里,橘红色的机械臂灵活组装着工业控制器,每45秒可下线一台采用国产芯片的“神经中枢”。该公司负责人介绍,科远研发的自主可控NT6000智能分散控制系统的核心算法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这款100%国产化的“工业大脑”,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发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上,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顺利实施。 科远滨江智能工厂橘红色机械臂组装产品 在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多个无人车间,35台无人行车正在EmpoworX工业互联网的调度下精准搬运钢卷。这套由科远研发的智能化系统,让以往需要30多人的库区减少至3人即可完成操控。目前,该方案已帮助多家企业减少40%以上人力成本,并入选工信部实数融合典型案例。 相距不远的浦镇智造基地,同样演绎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故事。从蒸汽机车修理厂到智能装备基地,变的不仅是设备,更是制造理念。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蜕变,正是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,展现了轨道交通领域的“中国速度”。 智能机器人正在精准焊接地铁转向架,空中物流系统自动配送零部件,数字大屏实时显示着每道工序的生产数据……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,如今正焕发出新的智造活力。据悉,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制造的智能列车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助力全球轨道交通升级。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焊接智能化产线 逐梦苍穹:卫星与低空的“双轨突破” 这场“智变”正从车间延伸至产业全链条。 在南京栖霞区朝阳山脚下,一座银白色球形建筑静静矗立。这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卫星激光通信地面观测站,也是南京英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构建中国“太空互联网”的重要支点。 英田光学实验室 在2003年,南京英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还只是生产精密光学镜片,如今已跻身中国卫星激光通信领域的第一梯队,其自主研发的星间激光链路技术已成为国家卫星网络(星网)建设的核心支撑。企业总经理周子元介绍,2023年,搭载英田设备的卫星成功入轨。现如今,企业研发的新一代通信终端体积缩小,成本大幅降低,未来将让“太空宽带”服务千家万户。 莱斯信息展厅内城市低空复杂交通运行规划管理沙盘 在空天技术领域,南京企业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。 作为我国空管系统国产化的中坚力量,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在航空运输领域已持续耕耘40余年,建有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,自主研发的“牧羊人”空管系统每天指挥近2万架次航班。 近年来,该公司充分发挥空管与低空经济技术同源优势,旗下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研的“天牧”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列产品,提供面向多场景、大规模低空飞行活动的数字化运行保障服务,助力全国各地低空产业“展翅高飞”。 从黄山绝壁到东南亚雨林,“南京智造”的无人机不断在探索应用新场景。 在拓攻(南京)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展厅里,一台展开近两米的工业级无人机格外醒目——它的旋翼如鹰隼般收放自如,却能轻松吊装百公斤级建材飞越山林峭壁。这架被工程师们称为“空中大力士”的无人机,正是南京智能制造的新名片。 拓攻(南京)机器人有限公司农业无人机产品 拓攻(南京)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张羽介绍,拓攻机器人以无人机技术重新定义“智造”高度,目前获得400件国家授权专利、10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。比如展厅内的丰鹏700农业无人机具备喷洒、播撒、吊运模式,正活跃在当下春耕工作中;运鹏600物流无人机具备智能吊运、物流箱两种模式,目前在国内多个山地、水域进行建材、建筑垃圾清运,生鲜、生活物资等日常运输工作。 创新生态圈:实验室与全球的“双向奔赴” 南京将实验室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全球市场的硬核竞争力。 在南京科远专利墙前,325项专利串联起企业30年创新史,为海内外企业提供智慧电厂、智慧化工、智慧冶金等定制化解决方案。同样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拓攻(南京)机器人,凭借IP67防护等级拿下东南亚逾半的工业无人机市场,其“一机多用”平台已在橡胶园洒药、海岛运疫苗等场景大显身手。 这种“内外兼修”的创新力,在南京形成独特生态。电科莱斯利用重点实验室和上市平台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,英田光学与哈工大联合攻关星间链路,中车浦镇数字化平台缩短研发周期40%。正如科远展厅标语“让工业拥有智慧”,南京正加速融合,将实验室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全球市场的硬核竞争力。 科远自主自动化装配线 从智能工厂的机械轰鸣到卫星激光的无声跨越,从地铁车间的“中国速度”到低空经济的“南京方案”,当传统制造插上智慧翅膀,当创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脉,南京的“智造”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。(徐瑞) 责任编辑:王洁 |